讀論語的收獲和感悟
響應2022年第二季度共讀一本書活動,自己有幸在4月份喜獲《論語》一書,便利用閑暇之余拜讀了此書,看后感觸頗深。
《論語》是中國最早的語錄體著作,又被稱為中國社會的“圣經”。書中記錄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,也有其弟子們的對話,全書共分二十篇。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,《論語》的地位非常高,影響非常大。到了東漢時期,《論語》已被列入經書之列,成為學者必讀之書,對其的研究成為一門專業的學問,后代學者對其注疏者不計其數。宋代大儒朱熹視《論語》為經典中的經典,并作《四書集注》,成為當時及后代士子的修身圭臬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將《論語》欽定為科舉必讀之書,此舉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及思想發展影響深遠。北宋***家趙普曾有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之說,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。進入21世紀,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持續不衰的“國學熱”。其中《論語》就是最受國人關注和重視的一部經典。
文中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對我很有啟發?鬃訉︻仠Y說: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”意思是說,如果有人任用我,那就推行自己的主張,如果沒有人任用我,那就收起自己的主張,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樣。這或許是孔子對顏淵的一句感慨或者教誨。對我的啟示是:堅守自己的原則,堅持做對的事情,并坦然接受努力之后的結果?鬃55歲開始帶領眾學生花了14年周游列國,傳播他的思想和治國理念,68歲才回到魯國?鬃又苡瘟袊谐虜登Ч,歷經艱難險阻,四處碰壁,依然堅定信念和原則,毫不動搖。在陳國被人圍困,在衛國被人嫌棄,在宋國被人陷害,在鄭國與弟子失散,多次都差點被餓死荒野,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。所以,當我們看到孔子說,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”其實非常不容易。
孔子能坦然接受努力之后的現狀,這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智慧。在《論語》最后一句孔子說:“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;不知禮,無以立也;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!,很多人誤以為孔子是一個知命認命的,是一個被動接受命運安排的人。而其實恰恰相反,孔子是一個知命而不認命的人,他堅定自己的理想,堅持自己的使命,真正做到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”,同時,也接受努力之后的現實結果,這才是一個智慧的人應該有的態度。而現實中,我們更容易做的是,習慣性放棄和選擇性堅持,做對我們有利,甚至就只是短期有利的事情,而不是正確的,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。通俗來說就是:堅持做一件正確的事,然后一直努力做下去,忠于自己的內心和使命,保持一直努力不倦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