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《論語》有感800字
本月我讀了《論語》一書!論語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,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。全書二十篇,四百九十二章。首創語錄之體,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。
《論語·里仁》篇中寫到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!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!边@句話的翻譯是:發大財,做大官,這是人人所盼望的,不用正當的方式去得到它,君子不接受,貧困和下賤,這是人人所厭惡的,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,君子不擺脫。君子拋棄了仁德,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?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,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,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。我的理解是,貧寒不是問題,貧寒而不能踐履道義才是真正的問題;富貴也不是問題,以不正當的手段牟取富貴才是真正的問題?鬃拥摹傲x利觀”即以“義”為上,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、流離失所的生活,都希望能享受到安逸、自足和富貴,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得,否則寧守清貧而不要不擇手段地去追求榮華富貴。
子曰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。品格高尚的君子講究的是道德和情義,自私自利的小人眼中只有利益,而君子行事因為按“義”以為質,所以能夠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”,且能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”。我以為,與朋友交時不要太自私,有來才能有往,相互照顧感情才能長久,事事總想著自己占便宜,是不可能“義”“利”兼得,并且獲得真感情的。
子亦曰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!敝灰虾跤诘,富貴就可以去追求;不合乎于道,富貴就不能去追求,這是原則問題。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,可以毫無道德操守,甚至出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,這樣的人,是絕對不能交往的!試之以利,從來都是人性的試金石,正所謂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。
孔子認為,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,能夠思義、授命、不忘平生之言,這樣就可以成為有完美人格的人,即為“見利見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!
一本《論語》里面包含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,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,總體來講,《論語》是一部關于理想的書,是一部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。
儒、墨、道、法,先秦諸子進行了歷時三百年的跨世紀大辯論,儒墨爭雄,儒道爭鋒,儒法爭用,而最后,這場大辯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,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,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。中華文化淵源流傳,閱讀經典,受益終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