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貓狗之間》讀后感500字
最近我看了沈石溪的一篇文章《貓狗之間》,很有感觸。
“貓和狗是冤家”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話,看上去是迷信,卻也有些道理。
沈石溪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村莊結婚時,養了一只貓和一只狗。貓是一只小黃母貓,叫“黃旗”;狗是一只小白母狗,叫“土白”。貓和狗關系很緊張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語言不通。當貓發出“咕嚕咕!钡目崴啤澳罘稹钡穆曇舯硎究鞓、舒適時,狗會覺得貓在詛咒。同樣,狗在搖尾巴向主人示好時,貓又認為狗在挑釁。黃旗和土白也是如此。但它們經歷了狗救貓、貓救狗的一系列事情后,黃旗和土白從曾經的見面就打變成了互幫互助。
當然,土白還是聽不得黃旗“念佛”,黃旗還是看不得土白搖著尾巴狂熱地撲進主人懷里。但它們學會了克制和忍耐。正是所謂儒家所提倡的“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”的“禮尚往來”。土白救了黃旗,黃旗也報了恩。試想一下,如果黃旗和土白仍然見面就打,一點都不肯幫助一下對方,結果如何?肯定是黃旗死了,土白也因失去幾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而傷心欲絕而死。
黃旗和土白仍是語言不通。會把對方開心愉悅的動作看成挑釁、憤怒、詛咒,這沒辦法,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天性所在。但它們可以克制自己憤怒的沖動,忍耐一下,不要一不順心就爆發,到頭來反而對自己不好。
社會上那些一點委屈都受不了的人,都過得怎么樣了?而黃旗和土白,雖然是貓狗,卻也是我們的榜樣,團結、助人為樂、能忍耐。你做到黃旗和土白身上的優點了嗎?
點評:
小作者能從書中悟得為人處事的道理實在是難得。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?古人說:讀書明理。由書及己,由人及己,再由己及人,這需要一個過程,而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,積極思考是必不可少的。加油!